365-818 > 社会看台

为黑嘴鸥奔走呼号十五年

 


会员们在野外为黑嘴鸥环志


  5月30日,记者慕名到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采访,惊奇地发现:办公桌上摆满了来自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365-818、省环保志愿者联合会的贺电。
  见记者疑惑,第六届地球奖及中国环境保护特别贡献奖获得者、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发起人、会长刘德天解释:“咱们的黑嘴鸥保护协会,刚刚过完了15岁的生日。”

  一个小小的黑嘴鸥保护协会,缘何惊动了这么高层次的环保组织,并发来热情洋溢的贺电?经过几天的采访,记者不禁对她更是刮目相看了。

  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

  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的故事,要从她的保护对象黑嘴鸥说起。

  黑嘴鸥,属鸥形目鸥科。1871年,法国传教士司温侯,首次在我国福建厦门采集到黑嘴鸥标本并命名。黑嘴鸥是全球44种海鸥中,人类认识最晚的一个物种,但何处是黑嘴鸥的繁殖地,一直是鸟类专家们的未解之谜。

  1990年5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鸟类专家梅伟义,来到盘锦湿地考察黑嘴鸥。在这次考察中,梅伟义确认:辽河河口地区就是人类寻找了百余年、濒临灭绝的黑嘴鸥的繁殖地。当时在盘锦发现的黑嘴鸥约1200只,而全球黑嘴鸥的数量不过2000只。

  “黑嘴鸥是指示物种,对环境十分敏感,它的数量可以指示栖息地的环境。如果有一天,黑嘴鸥在它的栖息地消失了,那么就标志着当地环境遭到了巨大破坏,甚至人类也要考虑自身的安全了。”梅伟义的这段话,重重地敲击着一个人的心。他就是盘锦日报的一名普通记者,后来在民间环保界有着鼎鼎大名的刘德天。

  1991年春天,经过半年多的紧张筹备,刘德天发起了有当地媒体、环保、油田、保护区所在乡镇等方面领导和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参与的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

  得到消息,70多岁高龄的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培植先生,坐着夜车风尘仆仆地从北京赶来,出席黑嘴鸥保护协会成立大会并出任名誉会长。有“中国环保之父”之称的原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先生为协会题写牌匾,后来又专程到协会视察。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鸟类专家们高兴地接受了担任协会名誉顾问的聘请。

  对于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梅伟义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的成立,是中国环保史上一个独一无二的事件。为一个鸟种成立的保护组织,在全世界是唯一的。”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教授也证实:“黑嘴鸥保护协会,是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第一家。”

  公众参与保护濒危物种的成功案例

  黑嘴鸥保护协会,是从保护黑嘴鸥赖以生存的湿地环境着手的。因为“当湿地环境受到保护的时候,受益的不仅是黑嘴鸥,还有其他鸟类及湿地的生态环境”。

  2000年春天,由于辽河东岸三角洲开发区内平原水库的注水投入使用和拦海大堤的修建,导致三角洲开发区内的黑嘴鸥辽河东岸繁殖地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黑嘴鸥已经转移到辽河西岸的南小河等地。协会立即在媒体上发表了《黑嘴鸥河西飞现象不容忽视》一文,明确指出辽河西部黑嘴鸥新选的繁殖地依然有生态隐患,大声疾呼相关部门注意。之后,协会又组织会员到东郭苇场宣传,与当地有关部门协商保护南小河等地问题。在南小河举行“送黑嘴鸥幼雏返回家园”护鸟行动,提出在南小河建立保护站,保护“黑嘴鸥这最后的家园”。

  协会的呼吁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次年,自然保护区在南小河很快建立了保护站,并设专人管理。于是南小河这块面积为2.8平方公里,拥有全世界黑嘴鸥总量50%的重要繁殖地终于得到了有效保护。

  南小河的保护,被环保专家认为是“民间环保组织保护濒危物种的成功案例”而写入史册。

  那些人鸟之间的动人故事

  人鸟情未了。盘锦市黑嘴鸥协会成立以来,会员们与黑嘴鸥之间,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绿浪渡鸥影,太阳嬉渔船。路旁识伤鸥,人鸟结情缘。”这首小诗来自杨先华夫妻的《爱鸟日记》。从2000年开始,这对夫妻用自己的爱心,先后救治、喂养了受伤的7只黑嘴鸥。在为鸟儿疗伤和与鸟儿相处的2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夫妻俩用自己的真诚付出与黑嘴鸥结下了感人至深的人鸟奇缘。夫妇二人被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请进演播厅,他们的故事,轰动了全国。

  74岁的李清明老先生,是辽河油田退休干部,协会最老的会员之一。李老退休后拿起画笔,先后创作珍稀鸟类图画160幅。在协会的组织下,老人经常到机关、学校、厂矿、大中小学举办“珍稀百鸟图巡展十万人签名活动”。迄今为止,老人的“百鸟图”已经展出27场,得到了3.2万余人写下的爱鸟承诺。目前,李清明正着手创作《珍稀鸟类百米长卷》,准备画2008只鸟,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向中外人士宣传爱鸟护鸟的理念。

  李世文,二界沟一名普通机关干部。去年,他在路上看到一个打工的外地人手里拿着一只受伤的黑嘴鸥,便走上前去,希望能将黑嘴鸥送到保护区。但这人执意不肯,说要把黑嘴鸥烤了吃。李世文一听,立刻买了两只烧鸡,将受伤的黑嘴鸥换下,送到了自然保护区。直到黑嘴鸥痊愈,重返大自然,他才放下心来。

  让我们都来做黑嘴鸥的朋友

  从1990年的1200只,到现在的6000只。盘锦的黑嘴鸥,已经占全世界拥有总量的75%以上。

  黑嘴鸥在一只只增加,但说起黑嘴鸥的保护现状,会员们却仍是心急如焚。南小河是黑嘴鸥最集中、最重要的繁殖地,尽管设立了保护区,但是这里的生态环境仍在逐年退化。其他区块,也有退化的趋势。油田开发造成的湿地破碎化,运输车辆的行驶带来的噪声污染,油田工人捡拾鸟蛋,以及农业开发,核心区居住人口的增加,采集沙蚕人鸟争食等情况均在威胁着黑嘴鸥的生存。保护黑嘴鸥依然任重而道远。

  2003年,为给黑嘴鸥建立更稳更牢固的安全网,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召开了全世界第一个由民间环保组织举办的黑嘴鸥保护研讨会,成功地建立了黑嘴鸥越冬、繁殖地的中、日、韩三国,五地六方参加的黑嘴鸥联合保护信息网络。

  15年里,协会先后请来我国著名的环保人士、全国政协委员梁从诫,著名的环保社会活动家唐锡阳先生,著名的鸟类专家高武教授,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家奚志农等前来讲学培训。

  15年里,协会会员倾力宣传环保知识,宣传保护黑嘴鸥,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发表文章600余篇。

  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更要从孩子做起。协会会员经常深入到学校讲环境课,把孩子带到大自然里面去进行现场的环境教育。大洼县赵圈河学校是与湿地零距离的学校,协会把触角伸到了保护湿地的最前沿,将其吸收为会员单位。协会中年龄最小的“鸟儿卫士班”被首都新闻界誉为“中华少儿护鸟第一班”。15年中协会举办的各项环境教育活动受教育面达20万人次。

  此外,黑嘴鸥保护协会举办的诸如“欢迎黑嘴鸥归来”、“送黑嘴鸥幼雏返回家园”等活动很具影响力。协会还策划并参与组织了“辽河三角洲观鸟旅游月”活动,探索自然保护与旅游业的结合点。

  协会的顾问、名誉会员和会员中,有省部级的领导干部,也有普普通通的工人和农民;有学富五车的专家学者,也有刚刚入学的小学生;最大的会员已近80岁高龄,而最小的会员仅有6岁。15年间,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的会员,从开始的47名迅速发展到了2万多人。

  “让我们都来做黑嘴鸥的朋友!”这是黑嘴鸥保护协会的倡议。在这样的倡议下,盘锦市黑嘴鸥协会在不断壮大,并在环境保护中有更大的作为。因此,人们愿意相信:黑嘴鸥将永远不会失去它们的家园。(作者:高刚)

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