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苍高黎贡

苍苍高黎贡

潞江小平田明德小学教师自然探索活动记

  

苍苍高黎贡

 

潞江小平田明德小学教师自然探索活动记

 

——王俞潇  赵勇

 

        2016年3月的一天,横卧在云南西陲的高黎贡山脉迎来了一群新的探索者----来自潞江镇小平田明德小学的四十余名教师。

       这不过是这座古老山脉的又一次被唤醒-----沉睡的山脊线上,来自青藏高原,缓缓向东曼生的阔叶林在这里卷起温和的苔藓,抱住一条古道,这条古道上藏着七十年前的斑斑蹄印,是商马,是战马,如今堆积绵软落叶的古道藏住了丝绸之路的烟火气,消弭了滇西抗战的最后一抹硝烟。今天,古道上的落叶再次被教师们踏下,氤氲的水汽散去,露出一条穿越山脊线的通途。

        教师们或许不会想起,眼前这看似易行的路,正是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的“蜀身毒道”的一段,“摩云夹日,溪嵌于下,蒙箐沸石,路缘于上……”噫吁嚱,李白笔下那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此时此刻正在他们的脚下延伸。

        所谓高黎贡,源于景颇语,“高黎”是部落之名,“贡”便是山,以山为名,山中之山。循道入山,环目皆山,这座横跨五个温度带的巨大山脉将教师们包围起来,倾吐着积淀了数万年的自然和历史的记忆。

       行走在清晨的原始森林里,山路两旁六七十米高的古树挂满苔藓,弯曲成一簇簇木制珊瑚,暗沉的墨绿色后面,隐隐藏着火焰一样的红---在教师们的注目和惊叹下,大树杜鹃在蔽日的林荫里隐秘绽放着。这是一种花期在一月的树种,教师们只赶上了最后的惊鸿一瞥,但那内敛而热情的美,也足以震人心魄。一百年前的此时此刻,英国植物学家福瑞斯特也曾像他们一样在此久久驻足。

        1904年,作为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采集员,福瑞斯特从缅至滇,带着殖民主义的欲望,七进高黎贡,而他职业生涯的顶点,就是在高黎贡山发现了大树杜鹃,二十米高的树干之上,妖冶的杜鹃骄傲地绽放在原始密林中。

        “杜鹃科植物多为小乔木”护林员向教师们说:“而大树杜鹃却与众不同,树形高大,叶片花冠都大得出奇,如画中孤品,对研究杜鹃花演变有重要的意义。当年福瑞斯特发现的大树杜鹃,树龄280多年,更是难得。”听着护林员的讲解,教师们啧啧细思:若是开花时节,六十多平方米的火红树冠该是怎样一种美丽的景象?

        行至半途,山势渐陡,路边山岩被踏足,震颤下灰土扑簌落下-----那是山林中堆积的火山灰。校长张中远借势讲起了高黎贡与火山的恒久缘分-----几亿年前印度大陆与亚欧大陆碰撞让高黎贡山拔地而起,随着碰撞诞生的还有数不清的火山,喷发的火山塑造了高黎贡山的地貌,也赠予这片了土地肥沃的火山灰。厚土无意出伟峰,造物之奇令教师们叹为观止。

        跋涉于丛林之中,教师们重新认识了原始---除却了人类的影响,数木可以自由无忌地生长到无比巨大,一株株杜英,青冈,水杉都枝繁叶茂,在这里,植物才是真正的主人。教师们攥紧随身携带的垃圾收纳袋,生怕一片纸屑扰了万年的宁静生机。

       到达脊线高点,是两小时的攀登之后,一座小庙迎接了登顶的教师们,南明皇帝朱由榔逃缅时曾在此栖身造饭。走过崎岖的十公里山道,放松身体的同时,自然教育继续进行着。校长谈起了国外科学家对高黎贡生态的痴迷与爱护,讲起了这片密林的生态奇迹,讲起了抗日战争中南斋公房的血战,神奇的故事和尘封的记忆让教师们徜徉在山顶的凉风中,一切疲倦都随风而逝。

       下山的路途上,教师们回忆着沿途所见,花的红,树的绿,伴着古老故事的历史馨香让他们一次次沉醉,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路欢畅,不知不觉已经行走至腾冲地界,回望背后的一路巍峨,这次高黎贡山脊线行走为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景色,更是对于环保教育的又一次深入思考。行走高黎贡,对每一位参加此次自然探索的教师而言,无异于一次人与自然的促膝长谈,为他们在教学岗位上继续坚持进行环保教育做了深入心灵的开导动员。

      高黎贡山太阳从西天往下微沉的时候,载着教师们的巴士已经从山脚远去,古老的山送走了又一批好奇的客人,重新进入了沉睡。

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