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熊及其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黑熊及其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李波1 马跃1王震1 杨国祥2
(1.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哈尔滨,150040;2. 湖北省野生动物救护研究开发中心,武汉,430075)
摘要:与中国传统医药发展息息相关的黑熊养殖业,出现在中国已有20多年了,目前已完成了自野外获得来源向自我繁殖以维持种群发展的转折。本文总结了中国野生黑熊种群和养殖黑熊种群现状,在阐述了中国有关法律和政策的基础上,分析了黑熊保护与养熊业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健康发展养熊业的思路。
关键词:亚洲黑熊;养熊业;发展现状
The Status of Black Bear and Bear Farming Industry in China.
Li Bo1* Ma Yue1 Wang Zheng1 Yang Guoxiang 2
(1. College of Wildlife Resources,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2. Wildlife Rescue and Research Center of Hu Bei Province, Wu Han, 430075)
Abstract: Black bear farming industry,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has been over 20 years in China, and have achieved to breed in captivity to maintain the population instead of introducing from wild.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d the statuses of black bear wild population and captive population; and based on elaborate on laws and policies related to the industry,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tection of black bear and bear farming industry, and proposed some ideas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bear farming industry.
Keywords: Ursus thibetanus, bear farming industry, developing status
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是亚洲特有种,从东亚至南亚北部及东南亚都有分布,包括18个国家和地区[1]。亚洲黑熊野外种群数量逐年下降,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入附录I,也被我国列为二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不同国家或地区对熊类资源进行保护的同时,根据利用方式的不同分别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北美地区将美洲黑熊(Ursus americanus)作为狩猎动物,通过拍卖猎捕许可证的方式对猎捕数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每年对其猎捕量约占种群总数量的5.6%或8%[2],这对其种群的影响是有限的。国内对黑熊的利用方式主要是获取胆汁以入药,且严格限定仅允许利用驯养繁殖所获的熊,而野生黑熊是被严格禁止商业性猎捕和利用。
1 黑熊的数量及分布
黑熊是典型的森林动物,栖息生境包括亚寒带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杂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热带雨林、季雨林等。黑熊随季节、气候和食物源的变化而垂直迁徙,夏季栖息在高山地带,冬季生活在低山带,入秋时节常见于栎林和河谷沿岸林中。东北地区的黑熊有冬眠习性,一般多选择在阳坡的树洞,个别也在倒木或树根下扒坑做仓进行冬眠。
黑熊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南、西南和台湾等地,有5个亚种,分别为:
1) 普通黑熊(U. t. thibetanus)仅分布于我国西南区,包括西藏尤其是藏东南、云南西部和南部、川西北以及甘肃南部;
2) 西南黑熊(U. t. mupinesis)又称四川黑熊。它们的分布遍及秦岭以南的陕西、青海、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甘肃、安徽、福建、广西和广东等省;
3) 东北黑熊(U. t. ussuricus)仅分布于我国东北部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及长白山山地林区;
4) 长毛黑熊(U. t. laniger)仅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国外分布于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尼泊尔和锡金);
5) 台湾黑熊(U. t. formosanus,包括海南黑熊U. t. melli)主要分布于台湾中部山区及海南;其中,海南黑熊(U. t. melli)仅分布于海南岛,该亚种由Matschin于1922年订名,有的学者认为应将其单独作为一个亚种,另外的一些研究者认为应将其作为台湾黑熊的一个亚种。20世纪60年代前遍布于岛内各山区,近30年来由于天然林采伐及长期乱捕滥猎致使黑熊数量锐减,目前海南岛上是否还有野生亚洲黑熊种群存在,还需要实地调查来证实。
目前,中国尚有野生黑熊分布的省份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江西、湖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等10多个省级行政区域,分布广,种群数量约有2.8万只[3,4]。种群数量超过1000只的省份包括:黑龙江、江西、四川、西藏、陕西和甘肃6省(区),其中西藏最多,约有1万只;其次为四川,约有4500只[3,4]。
2 黑熊的保护
历史上,熊类生存的主要威胁来自猎捕。以西藏为例,20世纪70年代每个县每年收购30-50张熊皮,80年代每个县每年收购14-22张熊皮,由于交通不便,就医困难,群众家中普遍收藏野生熊胆,以便治病急用[5]。自《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以后,猎捕受到严格管制,盗猎不再是威胁黑熊生存的主要因子,特别是养殖业的发展有效缓解了中医药需求对野外资源的保护压力。但是,栖息地破坏成为威胁黑熊生存的首要因子,很多黑熊分布的天然阔叶林丧失了,黑熊的适宜栖息地大为萎缩;城镇、公路、工矿区等建设项目,也将很多黑熊连续分布的区域分割成孤岛状,导致觅食和繁殖困难。例如浙西南有10只黑熊分散在5-6个县的山区,处于生殖隔离状态,多年未见到有小熊出生;此外,在东北地区,黑熊冬季一般选择在阳坡的树洞冬眠,由于森林大面积的砍伐,可供黑熊冬眠的树林越来越少,黑熊无处冬眠而四处游荡,遭受饥寒威胁[6]。
中国的黑熊主要栖息地很多已被规划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有200多个自然保护区有熊类分布,成为保护熊类的主要基地。国家严厉打击盗猎活动和大力规范养殖业的发展也对保护黑熊给予了有力支持。由于其野外种群尚有一定的数量,就现有种群的自然生存繁衍能力而言,尚无灭绝威胁。近年来,野生黑熊的种群数量在一些区域已呈上升趋势。例如在福建省的闽北山区,黑熊在野外的遇见率明显提高,一些地方黑熊甚至侵入养蜂区觅食蜂蜜。除了野外尚有较多的可维持自然生存繁衍的种群基础外,黑熊养殖业的发展也大大减轻了野外资源的压力,中医药生产和动物园观赏已经不需要从野外获取黑熊。熊胆产品在国内市场可以买到,价格也比较低,而盗猎或走私等犯罪成本却非常高昂,加上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全国各地黑熊的种群发展总体上是乐观的。
我国熊类保护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进出口管理条例》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1988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分布于我国的黑熊、棕熊和马来熊等都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另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还分别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的地方条例。
3 黑熊养殖业的现状
中国的养熊业始于1984年,自朝鲜引进活熊取胆汁技术以后,熊的圈养繁殖就开始了。在养熊业发展的初期,熊主要依靠从野外捕捉,然后在饲养场中进行驯化和饲养。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从活体抽取胆汁,并加工成为胆粉进入市场。当时,熊要被固定上一个铁背心,在体壁上造一个瘘管收集胆汁。熊常年在铁背心的桎梏下,伤口经常发炎,非常痛苦。那时,因为经济效益的驱动,小规模的养熊场大量涌现,但是设施简陋,人员缺乏科学知识,熊的福利状况极差。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新的无管引流技术,去掉了铁背心和瘘管,极大地减少了炎症的发生频率,同时,胆汁的采集也得到时间上的控制,熊可以在较大的场地内自由活动。
20世纪90年代,国家针对养熊业发展过泛、良莠不齐、问题频发的状况,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来规范养熊业。1993年,原林业部专门下发了《关于清理整顿养熊场的紧急通知》,禁止从野外捕捉熊类,要求停止为新建养熊场核发驯养繁殖许可证,取缔不符合法规、熊来源违法的或对熊有虐待行为的养熊场。1996年,原林业部和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召开了全国养熊业管理工作座谈会,系统地总结了养熊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要求没达到标准的企业限期整改。随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养熊业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强化养熊业的管理,推进饲养条件和设施技术改造,杜绝伤害和虐待熊类的行为;引导发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规范饲养和活熊引流取胆汁技术,推进养熊业的技术进步。1997年,原林业部又发布了《黑熊养殖利用技术管理暂行规定》,就建立养熊场的程序、规模、笼舍、熊活动场、熊来源、饲养管理、造瘘手术、胆汁引流、圈养繁殖、科学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同时也明确要求不得利用棕熊和马来熊引流胆汁。1999年,国家林业局有发布了《陆生野生动物(兽类)饲养场通用技术条件》,2008年,又颁布了林业行业标准《黑熊养殖技术规程》,该标准规定了黑熊人工养殖的术语和定义、饲料、饮水、饲养、管理、饲养员要求、卫生防疫、养殖场建设和档案管理的要求。
2004年,国家林业局、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麝、熊资源保护及其产品入药管理的通知》,重申禁止猎捕野生熊,规范驯养繁殖活动,对现有原材料在库存核查的基础上进行标准化封装,具备医药生产资格的企业所制造的含熊胆成分的药品须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并加载国家林业局印制的“中国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后,方可进入流通市场,以便执法部门监管,防范非法来源的熊产品流入市场。各省也结合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的清理,重点整顿了养熊场。这些规定、行动和标准引导和规范了养熊业,逐步取缔了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专业人员、福利状况差、不能成功繁殖的养熊场。转而扶持那些规模大、管理科学、人员专业素质高、能够成功繁殖的企业,并制定了一系列标准。这使得养熊业不仅完全不需要从野外捕捉黑熊,而且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
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型黑熊养殖场的设施设备条件已经相当先进,养殖管理、人工繁育、胆汁引流、疾病防治等技术也经历了多次革新,种群持续增长,产量不断提升。目前,国内黑熊养殖企业数量从九十年代初的480多家规范整顿为目前的68家,养殖条件整体上有了很大改善,黑熊存栏数量已经突破1万只。大型熊场一般取胆熊的数量约占其种群数量的70%-80%,全国取胆熊约有6000-8000只。
据统计,截至2009年黑熊养殖规模在200只以上的企业有10多家,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福建、四川和云南等省。规模化养殖的熊场每年种群净增长率约10-20%,繁育技术条件好的甚至更高。主要产品包括:熊胆粉、熊胆酒、熊胆胶囊、熊胆茶及解酒、保肝、明目等方面的药品和保健品等。熊的胆汁产量具有个体差异,也与饲料和饲养管理有关。单只年产熊胆粉在1kg~4kg,一般平均可达2kg[7]。由此推算,目前全国每年熊胆干粉产量约14000Kg,已能满足现阶段国内市场的需求。熊胆作为一种有着上千年悠久历史、并具有许多特殊功效的名贵中药材,以前受资源限制,价格昂贵,普通民众消费不起,而如今资源的制约已经打破,熊胆的市场空间和潜力是巨大的,未来熊胆粉的供给将日趋紧缺,特别是高品质的胆粉。因此,今后黑熊养殖企业的竞争力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药的研制能力;二是保健品市场的拓展能力;三是黑熊饲养、繁殖、种群管理、取胆汁及加工等技术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四是资金、规模效益及现代企业管理能力;五是濒危动物保护与利用的守法与规范管理程度,这是企业取得民众、消费者认同和政府支持的关键。以上几个方面的竞争力,实际上更多体现在软实力方面,也就是技术、人才、知识的竞争,特别是在黑熊养殖、熊胆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方面。
4 黑熊养殖业中需关注的问题
当前,对黑熊的养殖和熊胆的开发利用,无论是基于发展民族中医药产业,还是基于养殖业有利于野外资源保护等方面考虑,国家政策层面都是给予正面肯定的,但要求其严格规范,要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主流思想。然而民间也有一些反对意见,主要是来自动物权益保护方面的人士。敏感问题主要涉及3个方面:一是养熊业的引种是否会危及野生种群的生存;二是取胆汁是否属于虐待动物行为;三是熊胆产品的开发是否会刺激市场需求的增长,进而需要兴建更多的养熊场。以下就这些关注问题分别进行分析。
关于黑熊保护与养熊业的关系,二者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医药是我国在医药领域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和绝对国际竞争优势的医药产业,熊胆又是中国的四大名药之一,其综合功效无法用其他药引代替。现有黑熊人工种群规模已经能够维持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管理谱系血缘和各熊场间的调制,基本可以解决种质退化问题,不再依赖野外资源的引进。即便今后万一出现人工种群退化,出于遗传育种需要而从野外少量引种,其对野生资源也几乎不会产生影响。不可否认,也许有企业非法收购和盗猎黑熊,但这属于个别违法行为,而非健康养殖业发展所需要采取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也为同行所不容。养熊业20多年的发展也已经证明:养熊业促进了对野生黑熊的保护。
取胆汁是否属于虐待动物是一个情感方面的话题。从科学检测结论和实践工作看,种群管理到位,营养合理,取胆熊的各项生理指标与非取胆熊基本是一致的[7,8]。这表明引流取胆未对黑熊健康状况产生影响。此外,国家林业局也在大力规范黑熊的养殖行为,包括:取缔“铁背心”,改善养殖设施设备和环境,淘汰“有管造瘘”技术,制定科学营养标准,鼓励开展繁殖工作等。同时,经常组织专家进行实地检查和指导,并加强执法监管,注销不规范企业的驯养繁殖许可证。近些年,我国黑熊养殖条件已经得到极大改善,技术也得到很大提升。
驯养繁殖黑熊是受到政府严格的监管,需要取得驯养繁殖许可证。目前,在取缔和淘汰养殖条件简陋、不符合技术标准的养熊场的同时,正逐步规范剩余的养殖场,并不再颁发新的黑熊驯养繁殖许可证。这就意味着,市场需求的增长不是造成养熊场遍地开花,而是将促进养殖种群规模的扩张和企业的兼并,亦即是养殖种群规模的内涵式扩张,而非养殖场数量的外延式扩张。优秀企业将脱颖而出,加强繁育工作,扩大种群规模,并在技术上进行革新,在综合效益上下功夫,而非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兼并重组,使得养殖产业更加集中,黑熊人工种群的管理将更加科学,让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Garshelis D L, Steinmetz R. Ursus thibetanus. In: IUCN 2009.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09.1.
[2]范志勇. 养熊业的问题分析及发展思考[J]. 天津农林科技. 2006, 1:4-10.
[3] Smith A T, 解焱. 中国兽类野外手册[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412-419.
[4] 国家林业局主编. 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249-251.
[5]孙森,马泽芳,刘伟石. 药用动物饲养学[M].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5:119-120.
[6]范志勇. 中国黑熊现状和养殖业的发展[J].大自然,2000(4):40-42.
[7]滕毅,杨海玲. 我国养熊业及引流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现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4:8-9.
[8]吴修红,孙文军,滕毅,等. 基于UPLC-Q-TOF 联用技术的长期引流采胆熊及正常熊的代谢物比较研究[A].江苏省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文集[C].2006. 587-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