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放归:扬子鳄重回乐园(五)

    当繁殖中心的扬子鳄日渐兴盛时,野外的扬子鳄却正以每年4%~6%的速度递减,持续滑向灭绝的边缘。由于长时间的近亲繁殖,也出现了一些基因退化现象,后代畸形率不断上升。倘若离开野生的同一物种,这些人工豢养的扬子鳄的基因将得不到复壮,物种必然退化,而一种生命被豢养起来,将面临不亚于灭绝的生存危机。经历过自然选择和遗传特性筛选的野生扬子鳄,承载的生态学意义,是人工养殖个体无法企及的。要使野生扬子鳄不致灭绝,只有通过建立或恢复足够的栖息地,放饲养鳄到这些栖息地中重建野生种群。

    2001年,国家林业局在安徽合肥召开“扬子鳄保护与野放工程研讨会”,与会专家提出,在加大保护的前提下,要使野生种群不致灭绝,最好的办法是尽快实施人工养殖的扬子鳄野外放归,以补充和复壮野生种群。野放可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在现有的扬子鳄栖息地上;二是在重新恢复的扬子鳄栖息地上。会议结束后,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快开展了扬子鳄的野放试验工作。

    2003年,保护区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小明教授、美国专家约翰博士等一行通过考察,确定在保护区内扬子鳄现有栖息地较好的地点——红星保护点实施人工扬子鳄的野外放归。在经过对人工扬子鳄的选择、血样分析等预备工作后,选取了3条血缘关系较远、身强体健的成年扬子鳄(1雄2雌),分别在其尾部安装了无线发报装置,于4月底放入宣州区红星保护点。华师大博士生丁由中等对3条鳄进行了7个月的无线跟踪观测,到11月底扬子鳄进洞冬眠时结束。从结果看,3条鳄均未离开该栖息地,说明放归是成功的。更有说服力的是,放归鳄不仅适应了该栖息地,而且能繁殖、产卵。2004~2007年放归鳄产卵4窝计105枚蛋,自然孵出幼鳄44条。

    在重建扬子鳄栖息地上再引入试验放归也取得了进展。2006年,保护区的合作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对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选取的15条成年扬子鳄进行了血清测试和DNA鉴定,筛选出体格强壮、血缘关系较远的6条扬子鳄(2雄4雌),进行了1个多星期的野化训练,然后在高井庙林场重建的扬子鳄栖息地上放归。这6条扬子鳄身上分别安装了无线发射装置,安师大生命科学院的研究生对其进行无线跟踪监测。从监测情况看,6条鳄在该栖息地上能正常自行觅食、打洞,并在11月底进洞冬眠,气温回升后能出洞活动,初步显示再引入放归是成功的。

    为进一步获取实验数据,论证放归的可行性,今年保护区再次在高井庙林场实施人工扬子鳄的再引入放归。5月初,安师大生命科学院从保护区数千条人工繁殖的子二代扬子鳄中遴选了20条健壮的候选成年鳄,逐一采集血样,进行DNA鉴定,研究血缘关系,建立完整的谱系档案,进行科学配对。然后从中优选出6条鳄进行为期1周的野外驯化后,在高井庙林场实施再引入放归。从5个月左右的监测情况看,这6条鳄与先期放归的6条鳄一样,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保护区实施的再引入放归,不仅得到了国内鳄类专家首肯,还受到了国际鳄类专家的高度赞扬,被称为“作出了很有成效的工作和打造出了‘扬子鳄的乐园’”。

    研究表明,在现有的栖息地上放归扬子鳄,因为环境的适宜性,加之原有野生鳄的存在,使得放归鳄适应得更好、更快,第二年就能繁殖,对补充和复壮野生种群效果更明显。而在重新恢复的栖息地上再引入,放归鳄的适应缓慢,第二年没能繁殖,但随着对环境的适应,进行繁殖是必然的。

    据介绍,保护区在高井庙林场的扬子鳄栖息地重建工作还将继续进行,预计在当地恢复水塘40多个,放归人工鳄近百条,以重新恢复建立一个较大的野生扬子鳄种群。

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