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让扬子鳄添丁兴旺(四)

  应该说,扬子鳄保护获得的巨大成功,是依靠科学的结果。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朝林对此感受颇深。他说,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通过对扬子鳄行为与生态学、生理和生物化学、组织学、形态学和遗传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攻克孵化、成活、饲养三道关,为扬子鳄的人工繁殖及数量恢复创造了条件。如果没有科学的指导,扬子鳄人工繁殖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水平。

    当然,像许多科学探索一样,扬子鳄的繁殖研究同样充满着艰辛。

    记者在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了解到,由于条件简陋,收集、保护、孵化、繁殖等一系列工作都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的,也经过了无数次试验。为了攻克了扬子鳄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产蛋)难关,中心从1979年开始,用了整整4年时间。

    为了让扬子鳄顺利养儿育女、繁殖后代,陈壁辉教授和研究人员开始了攻克扬子鳄在人工养殖场交配、产卵的道道难关。用了3年时间,野生鳄卵人工孵化才终于成功,200多条幼鳄从蛋壳中伸出头颅第一次看到了安全祥和的世界。此后,扬子鳄人工繁育技术日臻完善,主要技术指标孵化率、存活率和保存率先后突破90%的大关,扬子鳄家族以每年数百条的速度不断壮大。该技术于1986年通过林业部鉴定,专家一致认为,此项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同类研究水平,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人工繁育的扬子鳄数量超过2000条,提前两年完成了林业部下达的“到1990年繁殖2000条”的任务。

    同年,扬子鳄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也开始产卵,并孵化成功,它标志着扬子鳄人工繁殖由鳄到蛋、又由蛋到鳄的整个生物周期的全部完成,从而翻开了世界珍稀野生动物养殖史上新的一页,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经过科研人员的深入研究,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还摸清了扬子鳄在出生时温度对雌雄性别的影响,掌握了临界温度,达到鳄类养殖的国际先进水平。1992年3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组织成员国大会第八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政府提交的扬子鳄商业性圈养提案,这标志着人工繁殖的二代扬子鳄获准进入商业开发利用。

    为了防止扬子鳄因近亲繁殖而造成基因衰退,王朝林和同事们对养殖的大量适龄扬子鳄进行了DNA鉴定,保证住进谱系池的是不同家族、没有任何“亲戚关系”的扬子鳄。目前,已有超过300条扬子鳄被“验明正身”。有了谱系池之后,专家们对每条小鳄的“生身父母”了如指掌,近亲繁殖从此将被严格杜绝。?

    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还为放归自然的6条人工养殖的扬子鳄全部安置了无线电跟踪器,科研人员对扬子鳄在野外的生存情况进行跟踪研究。

    据了解,目前,扬子鳄人工种群数量已达万余条,并且具备了年产幼鳄1500条左右的繁育能力。

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