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鳄十年内灭绝的预言破灭了(三)
1982年安徽省政府在现宣城市的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泾县、芜湖市的南陵县4县1区有扬子鳄分布的部分区域建立了省级保护区,1986年扬子鳄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保护区的建立为扬子鳄的保护提供了条件。
安徽省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朱家龙告诉记者,20多年来,保护区通过向公众宣传、悬牌警示、参观讲解及对案件进行查处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开展爱鳄护鳄宣传教育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他们还深入扬子鳄分布区开展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强调建立保护区的重要性和扬子鳄的保护价值。通过这些宣传教育活动,既提高了扬子鳄的知名度,又大大增强了社会公众保护扬子鳄的自觉性和保护意识。
为做好野生扬子鳄保护工作,保护区采取了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朱家龙说,根据野生扬子鳄数量稀少,分布又呈点状的实际情况,在对保护区全面保护管理的情形下,还选择了一些生态环境好、野生数量较多的地点设立小范围保护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并在当地聘请护鳄员加强日常巡护管理。目前,保护区内已设立了13个保护点,其中保护了一半左右的野生扬子鳄。而且能进行野外繁殖的也大多在这些保护点上。
为了使扬子鳄能得到彻底拯救,保护区还积极开展人工保种工作。据了解,保护区1983年从野外陆续收容救护了212条扬子鳄开展人工养殖与繁殖的研究,在与相关科研单位的通力合作下,1984年规模化人工繁殖获得成功,1985年鳄卵人工繁殖孵化率、幼鳄人工饲养成活率均达到90%以上。随着人工繁殖饲养技术日臻完善,人工养殖的扬子鳄数量快速增加。
朱家龙说,自2002年起特别是2004年后,保护区加大了投入力度和对野生扬子鳄栖息地的保护力度,采取多项措施、多层次开展巡护和监测,并为野生鳄交配、产卵创造条件,努力提高自然繁殖率。2003年起,野生扬子鳄的繁殖能力逐渐恢复,从以前的一年一窝到一年两窝,2007年最多时达到了一年7窝。同时,实行野生鳄产卵后就地自然孵化、自然生长。从繁殖-产卵-孵化-出壳-幼鳄生长全部在野外进行,2003~2007年保护区内野外共产鳄卵21窝计519枚卵,自然孵出362条幼鳄。
为提高幼鳄成活率,保护区在不改变幼鳄捕食等行为方式的情形下实施了辅助保护。一是防止天敌的侵害,二是人工筑洞帮助幼鳄越冬,三是补充活的小鱼虾供幼鳄捕食等。从2006~2007年的保护结果看,幼鳄的成活率提高了60%以上。在做好现有野生种群保护工作的同时,为使野生种群数量得到补充和扩大,保护区还积极开展人工扬子鳄的野外放归试验。
朱家龙说,保护区成立后逐年开展的保护工作,使野生扬子鳄数量快速下降的趋势得到了缓和,扬子鳄在十年内行将灭绝的预言也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