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鳄,最濒危的物种(二)

    地球上,很难找到比扬子鳄生存渊源更久的动物物种了。扬子鳄是中国长江流域特有的爬行动物,有2.3亿年的进化史。据史料记载,扬子鳄在进化初期,远达内蒙古、甘肃和山东,近到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和上海都留有其踪影,是典型的沿长江中下游及其周边湿地分布的爬行类物种,其家族兴盛、数量繁多。然而,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地理》杂志却发表了这样的报道——中国的扬子鳄可能已经绝迹。

    这个猜测,立即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76年,安徽省组织了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一批专业人员在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陈壁辉教授等带领下,在长江沿岸11个县123个乡镇踏查,结果表明:扬子鳄在安徽的数量只有300~500条,仅局限于皖南的宣城地区和江浙交界地带,并呈孤岛状的点状分布。上世纪80年代初,中美联合调查的结果也显示,野生扬子鳄数量在迅速下降,已经不足150条。因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确定扬子鳄是23种鳄类中最濒临灭绝的一种。

    为什么跨过了漫漫岁月、渡过了重重难关、生命力如此旺盛的扬子鳄,到了今天,却成为世界上现存的23种鳄类中最濒危的物种之一呢?

    安徽、浙江、江苏长江中下游一带海拔200米以下湖泊溪流纵横交错的沼泽湿地,一直是扬子鳄居住的乐园。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江河流域的丰沃之地被开垦出来成为一块一块的稻田,湖泊、溪流被填土用于建房、修路。开发过程中,大批扬子鳄流离失所。

    安徽省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朱家龙告诉记者,由于大自然赐予的美好家园被人类剥夺,野生扬子鳄种群七零八落,只得将家安在人工池塘边,借塘边的一些灌木带隐匿保全自己;而这些水塘四周都环绕着水稻田和人们密集的住房,生活在这里的扬子鳄安全堪忧。加之人们在农业生产和灭钉螺运动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危及田螺、河蚌等水生动物,使得扬子鳄的食物大量减少,也导致了扬子鳄数量急剧下降。由于扬子鳄喜在圩堤上挖穴打洞,长而粗的尾巴会扫倒成片的稻谷。于是在其主要分布区,农民把扬子鳄当成有害动物,欲杀之而后快,因此“见鳄杀鳄,见洞堵洞,见巢毁巢,见蛋砸蛋”时常有之。扬子鳄遭遇了一场又一场灭顶之灾。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每只扬子鳄消失的惨痛记忆都在扬子鳄保护专家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朱家龙、王朝林至今还记得那一幕又一幕。

    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朝林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安徽泾县双坑保护点修建大坝,扬子鳄栖息的大片湿地直接被毁;1995年,一个村民在泾县严塘保护点用猎枪误杀了一条野生鳄;1997年,安徽省南陵县一只雌鳄因捕食被鼠药中毒的田鼠而死,后经解剖发现,雌鳄腹内有40多个发育中的鳄卵;1998年,在广德县朱村保护点,渔民捕捉鳗鱼时不慎杀死一条幼龄鳄。?

    1979年1月2日,对扬子鳄来说,是亿万年历史以来至关重要的一个日子。这一天,安徽省正式批准在宣城成立了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从此,扬子鳄的人工繁育和研究工作拉开了帷幕。

笔名: